罗鹏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十四讲

22

Body

    2018年12月10日早晨八点半,中文系(珠海)师生在海滨红楼15号楼104会议室迎来了名家讲坛第十四讲,由罗鹏教授主讲的“多鱼的话:黄锦树与华文文学”。罗鹏(Carlos Rojas)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王德威教授,现为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中国与比较文学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前主席。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近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港台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性别研究、影像艺术、批判理论等。著有《裸观:中国现代性的反思》、《长城:一种文化史》、《离乡病:现代中国的文化、疾病以及国家改造》等。与他人合编的论文集则包括《文学台湾》(与王德威合编)、《重新思考中国大众文化》(与周成荫合编)、《牛津中国电影手册》(与周成荫合编)、《牛津华文文学手册》(与Andrea Bachner合编)、以及《魅影礼仪》(与Ralph Litzinger合编)。在中国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领域,他同时也是阎连科、余华、贾平凹、黄锦树等作家的重要译者。

    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讲座,他先对罗鹏教授介绍了本系共有四种讲坛,“名家讲坛”是希望请来海外名家和国内一流学者开讲,除此之外还有“前沿讲坛”、“青年学术沙龙”和“向学学子讲坛”。朱教授简介了罗鹏教授涉猎广泛、成绩卓然,除了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理论和电影研究等,还是若干重要作家的译者,堪称多面手。

11

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讲座

    罗鹏教授说到今年春天四月时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2018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颁发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文学奖。此前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若干知名的世华文学奖项,例如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奖”、马来西亚的花踪文学奖,以及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所举办的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只要是用华文书写的作者,不限国籍都可以参加评选。但大陆过去的其他文学奖都限定只有身为中国国民才可以参加。他认为这个奖的创设是一个有趣的新现象,身为评委之一,颇为乐见其成。这次的奖发给了两位作家:贾平凹和黄锦树。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已为中文系师生所熟知,而黄锦树或许大家还较为陌生。他今天就想从黄锦树作品中“鱼”的意象讲起,探讨这位一边研究、一边创作的马华文学作者与华文文学的关系。

    巧合的是,罗鹏教授此前正好英译过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贾平凹近年的长篇小说《带灯》(The Lantern Bearer)。黄锦树至今没有写过长篇,所以罗鹏教授就从他早年的三本短篇小说集中精选了十二篇作品,将之汇为一集,题名曰《开往中国的慢船》(The Slow Boat to China and the other stories)。

    黄锦树在王默人文学奖上被提名的作品本来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鱼》(2015),后来因故有所变动,最终的获奖作是另一本短篇集《雨》(2018)。此间一音之转,颇有谐趣。黄锦树作品中以“鱼”为重要的核心意象者所在多是,而与“鱼”音近的各种命名和谐音字亦屡见不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书写系统。罗鹏教授想以此为切入点,来谈一谈黄锦树小说中所营造的“鱼之生态”所带来的三个层面的省思,即自然生态、文学生态和文字生态。“鱼”是一种生物,关乎自然生态;以“鱼”为中心的小说形成了新的文学生态;和“鱼”字读音相近的汉字集合则又构成了文字生态。黄锦树小说中写到“鱼”的篇章对这三个层面都有涉及。

    接下来罗鹏教授列举了若干篇黄锦树的短篇小说作品,用细读式分析提取了其中与“鱼”最为密切相关的段落章句进行阐释。如《祝福》(2015)的女主人公在大陆成长,一日她送生前身为马共的父亲骨灰归乡,在机场迎接她的晚辈女孩讲话口齿不清,女主人公无法明白她名字究竟叫做“小鱼”还是“小虞”。“而且她发音鱼姨虞愚餘余于还不分的”,含混莫辨的口音隐喻的实为暧昧模糊的生存情境。此处罗鹏教授援引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经典论述,亦即在每一个语言系统中,单个词汇依靠与旁边其他语音相似词汇的关系而产生意义,而不是具有独立的意义。同理可证,自然生态也是一个系统,包括很多不同单位,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创造出的意义也是靠互相联结的关系而产生。

22

罗鹏教授主讲

    《M的失踪》(1999)、《死在南方》(1992)、《补遗》(2001)这几篇小说则以郁达夫在南洋不知所终的传闻为共同题材,设想了如果他还在世,会写出怎样的作品,是否因此能改写马华文学的命运?然而真相依旧扑朔迷离,即使小说主人公得到一些日本学者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甚至亲自去拜访遥远海岛上极可能是老年郁达夫的人,都不能最终确定那就是他本人。在《M的失踪》中,作者虚拟了一部以古今中外多种语言杂糅写成的长篇小说Kristmas,这部小说在文本中引发了两个讨论:一、作者到底是谁,属于哪个种族?二、用英文发表的小说可以被归入国家文学之列吗?

    《刻背》(2001)和《鱼骸》(1995)两个短篇则都述及鱼,还有以龟壳刻写甲骨文的情境。黄锦树一直不断探索这样的主题:首先是文字与文字,古代语言与现当代语言之间的关系,文学在跨地域、跨时代之间流转循环的过程;其次小说中写到鱼的消失,既是实写物种的消亡,也是隐喻。从自然生态和文学、文字生态的不同角度考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某种脆弱性。动物与文字、文学传统终有其消失之日。鱼与文字,尤其是与古代不明意义的文字——在黄锦树小说中常集中呈现为甲骨文——有着某种一起消长的命运连结。

    《在马六甲海峡》(2013)中男主人公是叙事者“我”阔别十几年后重逢的大学同学“卯”。他是一位四海漂泊的浪子,自认是只虎鲸,不适合鱼缸只适合大海。他且自命风流,又广受女性欢迎,却从无结婚安定之意。因此他与“我”的茶馆谈天中多所涉及这些有来往的女子之事。“卯”与之因缘深厚的女性中,尤为突出的有两位:一是“小豚”,取海豚之意,而小说中也写到她皮肤白皙,仰卧蓝色床单之上犹如水中的海豚。小豚虽与卯相爱却不愿留在他身边,终于出走香港,一去不返。另一位则是“小蓝”,她染布为生,手掌常常全成蓝色。小蓝气不过卯不肯与她成婚,便有一次恶作剧威胁他,“那双蓝色的手不怀好意地来回抚摸他吓得发抖半缩进体内的卵蛋”。虽然小蓝不曾真的引刀成一快,将卯去势,她却真的将他的身份证、护照统统剪成碎片泄愤,让他由此失去身份,不能再随心漂泊了。从“卯”的字形仿佛被摘去卵蛋的“卵”,可以看出作者的戏谑之意,曾一度产生的阉割危机已深深印刻到他的名字中。“卯眼”又有凹凸连接件中凹下的部分的含义,与男性雄刚不振之意似有关联。在小蓝之后卯又结识了另一位在海关工作的女子,她费心将被小蓝毁掉的各种证件一一重新拼接修复,还给了他身份。

    罗鹏教授还讲到,黄锦树在2016年于哈佛大学召开的一次华语语系文学研讨会上发表的《南方世界文学共和国》一文反用了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卡萨诺瓦提出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概念,提出了“南方华文文学共和国”的说法,且指出“这是个没有共和国的共和国”,还说马华文学所处于的孤独演化情境大概就犹如文学上的加拉巴戈群岛,在周遭条件不具足时,就会昙花一现,终至消失。

33

名家讲坛现场

    朱崇科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和回应。他首先称赞罗鹏教授文本细读的功夫了得,在条分缕析中引导听众注意到过去阅读中忽略的很多关键性细节;同时罗教授的分析又要言不烦,见微知著,在脉络中把握了作者的题旨,将之联系到更为宏大的主题上去,有所升华。朱教授指出,黄锦树对于马华文学境遇的一些描述有时不可尽信,他在言及马华文学的加拉巴戈演化情境时,其言说对象是海外的华文文学研究者,希望引起他们对马华文学的更多关注。马华文学的困境和独特性在今天应该更为辩证地去看待。罗鹏教授对此又做了新的回应。本系师生马峰、杨君宁和梁立平也或提出问题,或做了陈述,与罗鹏教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讲座虽已超时,大家却意犹未尽。即使窗外天候湿寒,师生们仍得以在室内身心俱暖地完成了这次宝贵的聆听与交流。